Monday, April 30, 2007

閱讀筆記:交響情人夢觀後感






有時候,看完一部經典名作還不如看完一部由漫畫改編的日劇還來的感動。 這是我花了三天熬夜看完「交響情人夢」後最深的感受。

起先,我以為它只不過一部誇張搞笑非常無俚頭的日劇,看了第一集完後並沒有想繼續觀賞下去的念頭,這部片子和我以往觀看的浪漫的法國片,憂鬱的東歐片,大多平庸但偶爾也有佳作的美國片相差甚遠,其情節誇張到讓我感到不可思議、難以置信。怎麼會有那麼可怕的女生?明明生長在垃圾堆中卻有辦法出淤泥而不染?以端莊典雅的形象到學校上課?偷遍所有同學的便當卻坐懷不亂、面不改色?而且還是個視譜奇差但音感極佳的鋼琴天才?這一切完全超乎我理解範圍裡。然而吳慎慎老師在課堂上的推薦,才使我以不同的角度從重新觀看這部片子,結果…就欲罷不能反覆觀看無數次,還充分利用北藝圖書館的資源,借了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及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等等片中出現的音樂來聽,可見這部片子影響我有多大!
我想最先打動我的應該是S樂團演奏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時的震撼,誰會想到這群在老師眼中是落後班的學生,居然在千秋王子的魔鬼訓練下奏出近乎完美的樂章?在這振奮人心的旋律中我看到他們發揮潛能後的驕傲,看到完全投入其中的滿足感,看到團結一致巨大的力量。他們之所以有那麼驚人的表現,那位好色又搞笑的米奇大師功不可沒!從許多地方可看出他「處心積慮」的一面,他到處挖掘潛能尚未開發、但對音樂保持十足熱誠的學生,並藉由看似浪費時間的聯誼來凝聚S樂團的向心力;他選擇程度未達水準、看似無法勝任的龍太郎當首席,是因為單純、天真、無心機的他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得以在完美主義的千秋王子百般折騰下,接受考驗、反覆練習、終於完成他的要求;最能得可貴的是,米奇大師看出人們渴望讚美、吃軟不吃硬的心理狀態,知道不斷的否定及施壓只會讓人信心全無。千秋王子也因這一點才乖乖接受米奇大師的指點,並從中深知S樂團的優點―單純、熱情、具個性,因此改變他的指揮方式,讓他們盡情揮灑對音樂的熱情!於是,台上的人完全表現自我,台下的人們也為他們的熱情所感動!
其實「交響情人夢」最耐人尋味的就是「人性」兩字,而青少年心理學所探討的主軸不也如此嗎?在劇中,米其大師退出S樂團交由千秋王子負責,起因是忌妒(因為俊美的千秋踐踏原本以他為中心的後宮,顏面盡失)而千秋王子如此用心指揮S樂團及而後的R&S樂團,除了本身完美主義的個性外,還有「自我實現」在裡面,他必須藉此來消弭無法去國外留學的遺憾,以及證明自己長期的努力沒有白費。S樂團的成員在面對畢業後的出路時,有的是提早成熟者,接受父母的安排接手麵包店的生意或家族式旅館的生意,有的是尚在尋求者,例如:野田妹不知該當幼兒園音樂老師還是當專業的鋼琴家?有的是認同成功者,例如:千秋王子早就知道自己最想當的不是鋼琴家或小提琴家,而是指揮家。這些例子不正與現在我所學習的主題不謀而合? 千秋王子原本是心高氣傲,有點恃才傲物,看不起人,差點成為艾瑞克遜心理社會發展學說,成年人的早期「孤獨疏離」的人,好在他把握指揮的機會,和同學相處在一起,受同學的擁戴與接納,化危機為轉機,成為所謂友愛親密的人,朝向親和與愛的影響邁進。
觀看交響情人夢時,我彷彿看到青少年心理學的影子,逐步推敲才恍然大悟慎慎老師要我們看這部日劇的用意,要我們在開懷大笑之餘也不忘學習心理學的各種理論,在愉悅的狀態下學習最能事半功倍! 所以我決定有空再仔仔細細崇看一遍,說不定又在情節中發現了理論中的範例呢? 我,拭目以待!

Tuesday, April 24, 2007

公告:下星期一之前...


建議同學下星期一到教室來以前,弄清楚以下14個問題要點的內容。請自行找材料閱讀。請不要死背這些知識,試著瞭解,然後思考、類比。最重要是能應用和分析。有些名詞你可能很陌生,however, don"t panic! 這些都是很容易找到的資料。這一回的練習,只是幫大家就理論面「打個底」!
若有問題,請comment,或寫在留言版,或寫mail給我。祝大家本周考試假(是別人考試)快樂!

問題review:
- 青少年時期「早熟」對男孩和女孩各有什麼影響?
- 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階段論。青少年進入那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發展重點是什麼?守恆(object permanence)、保留(conservation)…的概念是那一個階段的發展任務?
- 有關青少年時期認知的發展對人格與行為的影響,David Elkind等的研究指出,青少年時期會出現「理想主義」、「長期價值觀」、「偽善」(hypocrisy)、「耍笨」(pseudostupidity)、自我中心、「虛擬的觀眾」(imaginary audience)、「個人式寓言」(personal fable)…等現象。這些有什麼意義?
- 何謂「觀點取替」(role taking)的能力?依Robert Selman的論點,青少年觀點取替能力有那些階段?
- 郭爾堡/柯伯格(Lawrence Kohlberg) 以Piaget的認知階段論為基礎,提出道德發展序階理論,有那六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何意義?
-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
- Rober Kegan「發展中的自我」(the evolving self)理論如何以主體和客體的關係演化來說明自我的發展?
- 艾瑞克生(Erik Eric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提出八個發展階的任務和危機。青少年屬於那個階段?青少年時期的發展任務和危機是什麼?
- 馬西亞(James Marcia)依那兩個向度說明青少年的認同狀態?馬西亞將青少年分為那四種?你覺得自己是那一種?為什麼?
- 史登柏格(Robert Sternberg)提出智力三元論,說明人的智力有那三個層面?
- 嘉納(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是什麼?如何運用多元智能理論理解青少年,幫助青少年?(請應用「水男孩」或其他故事來論述)
-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性心理發展理論
- 雖然從理論和研究中我們得以理解青少年時期身心的發展,但我們還需要有那些考量才能夠進一步分析和理解多樣化的青少年狀況?
- 清楚這些理論之後,你對「青少年」有什麼新的認識和看法?

Friday, April 20, 2007

公告:閱讀宋文里老師的「再現青少年」

期中考後,我們將進入青少年心理的議題探討。各小組將卯足全力來報告各組的學習發現與心得。考後第一次上課,我們將討論清華大學宋文里老師寫的「再現青少年」一文,這篇論文提供我們更多元的切入,去瞭解社會建構下的青少年論述。本文2006年4月6日原已貼在本blog,請連結以下,或check右側「歷史貼文」。
http://sswu-poa.blogspot.com/2006/04/blog-post_114431790157276819.html

Thursday, April 19, 2007

沒有圍牆的學校

沒有圍牆的學校 讀後感
「當你擁有太多東西時,就不會退到更簡單的想法,有些東西就成了夢想。」p.224
讀的過程充滿困惑,如此理想化的創校動機以致生活、學習模式是否真能存在?在台灣,中學教育以升學為導向,而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在此前提下,智能教育幾乎是學校教育的全部。體育、美勞、音樂、家政等課程總是面對借課的命運,學生永遠活在考試的陰影下。成長的過程就是抗壓的過程,在體制化教學中,很多事情非黑即白,沒有更多的可能性。
全人中學的教育打破了一般對中學教育的認知,重視感官經驗及個人成長歷程中所面對的問題,教師以朋友的身分引導、陪伴每位學生走過青春期所面臨的困境。
閱讀過程就像看一部奇幻小說,從師生關係、登大山過程到師長處理學生過錯的方式等等,都在我的認知外,我好奇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未來的發展如何?
我曾有幸聽作者甘耀明述說書中的一個故事:阿凱不敢走夜路,耀明在路的這頭不斷與阿凱大聲說話,給他勇氣,讓阿凱試著一個人走回去。
我聽完後很感動,但不知道為何。
直到讀完書我才明白,那是有人陪著一同成長所帶來的感動。
回頭,省視自己的成長歷程,「經驗世界」在中學時期近乎呈停滯狀態,生活就像一枚陀螺,永遠在原地打轉—在學術科的夾層間旋轉。我偏好孤獨,生活面向總侷限在靜態活動,感官知覺封閉,只求智識的增長。
何謂冒險?我不知道。
我想這是台灣一般中學生的通病:封閉的感官世界導致心中有一處尚未開發的天地,而無法在學科上獲得成就的孩子容易對自己缺乏信心,導致日漸消沉。
全人中學的教育拋出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我以為最重要的議題是:自由與限制的界線(如同書中提及:自由與失控是一線之差)及青少年自我認同問題。
生活即經驗、經驗即學習,故生活即學習,誠如副標題,書中呈現出體制外的學習天空,學習是雙向且全方位的,除了知識,感官與經驗得學習更為珍貴, 因那是沒有人能取代的部分,是構成獨特個體最重要的一部分。

崇建的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im8008&category_id=1244922

Monday, April 16, 2007

孩子的互動遊戲--正面思考

我看到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和大家分享------

今天聽到中廣的廣播,來賓正在分享最近與孩子互動的遊戲…
「凡事往好處想」的遊戲…
媽媽問孩子:「今天上學發現,口袋裡的十元不見了,請往好處想…」
孩子回答:「還好不見的不是一百元…」
父親回答:「撿到的人一定很高興…」
媽媽問孩子:「今天上學後剛始下起大雨,請往好處想…」
孩子回答:「還好舅舅家住的近,可以幫我送傘…」
媽媽問孩子:「很用功的準備段考後,成績非常的不理想,請往好處想…」
孩子回答:「還好不是聯考…」

一邊聽著廣播一邊覺得這個遊戲很有趣,凡事往好處想,
整個心情就變的不一樣了,
還記得有個故事,
一個女孩遺失了一支心愛的手錶,
一直悶悶不樂,茶不思、飯不想,甚至因此而生病了。
神父來探病時問她:
「如果有一天你不小心掉了十萬塊錢,你會不會再大意遺失另外二十萬呢!」
女孩回答:「當然不會。」
神父又說: 「那你為何要讓自己在掉了一支手錶之後,又丟掉了兩個禮拜的快樂! 甚至還陪上了兩個禮拜的健康呢!
女孩如大夢初醒般地跳下床來。 說: 「對!!我拒絕再損失下去, 從現在開始我要想辦法,再賺回一支手錶。」

人生嘛!!
本來就是有輸有贏,更是有挑戰性的,輸了又何妨。
只要真真切切地為自己而活,這才叫做真正的《生命》。
有些人就是因為不肯接受事實重新開始以致越輸越多,終至不可收拾。
如果已輸了,請記得我們打麻將輸的時候常說的一句話「少輸為贏」。
為自己訂製一個停損點吧!正向思考我們不會怨天尤人
正向思考我們不會心情鬱悶
正向思考我們不會一厥不振
正向思考我們不會苦無出路
正向思考我們不會離樂得苦
正向思考會為我們帶來一個停損點
正向思考會為我們帶來樂觀、開朗的性格
正向思考會為我們帶來慈悲的胸懷
正向思考會為我們帶來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正向思考會為我們帶來無限的希望 這真的是一個很好的觀念,
這個遊戲或許大家真可以用在生活中,
道理不在懂不懂只在做不做,改變就從此刻開始!!!

Tuesday, April 03, 2007

新片情報【琳達!琳達!】

大家好!我無意間在售票網站上看到這部即將上映的電影。
感覺和吳慎慎老師給我們看的水男孩很像....但卻是高中女生版的搖滾樂團喔。
4/5會上映,春假〝英英美代子〞的人不妨考慮一下這部片子!

★★★★ 2006台北金馬影展 滿場青春沸騰
青春無敵!搖滾最強! 熱血感動 超越【NANA!】【水男孩】
★★★★ 日本電影旬報 年度10大電影 多倫多影展 西雅圖影展參展

故事大綱
高中最後一次文化祭,這麼努力,不過就是想為青春留下點什麼! 高中生活最後一次的文化祭就要開始了,原定要在文化祭壓軸演出的女生樂團,卻在表演前三天面臨解散危機?! 吉他手骨折,創團元老爆發意見不合…在種種打擊之下,性格剛強的小惠(香椎由宇飾)卻不認輸,執意要樂團繼續準備演出!因此,小惠從鍵盤變成吉他手,和僅剩的成員鼓手響子(前田亞季飾)、貝斯手小望(關根史織),一起茫然尋找重新出發的音樂靈感。混亂中,一捲古老的錄音帶引起小惠的興趣,當他們聽到八零年代搖滾天團藍心樂團(The Blue Hearts),充滿活力的歌曲「Linda Linda Linda」時,三個女生情不自禁的被感.染,隨著音樂又跳又叫!好,決定了!就來翻唱這首『Linda Linda Linda』! 演出曲目搞定,那主唱呢?!陰錯陽差之下,韓國留學生宋同學(裴斗娜飾),日語不夠輪轉,卻神經大條到毫不猶豫的一口答應擔任主唱,於是一個滿載夢想的少女樂團算是正式成軍!距離表演時間只剩三天,初次排練的結果卻是…爛、透、了!事態緊急,只能沒日沒夜的狂練啦! 友誼、純愛與青春,交錯在黑眼圈與種種烏龍事件中,隨著逐漸逼近的表演全都糾纏一起。在傷感而令人措手不及的大雨裡,樂團的熱血終於達到沸點… 在文化祭的活力中,爆發青春的女子高中生,共譜永恆的動人搖滾。

中文官方網站: http://www.linda3.com.tw
預售票網站:http://www.artsticket.com.tw/NewSitePages/ProductsDetailsPage.aspx?ProductId=c4QWP9sLuh%2b%2f1OCn7JEIJ or 兩廳院售票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