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19, 2007

沒有圍牆的學校

沒有圍牆的學校 讀後感
「當你擁有太多東西時,就不會退到更簡單的想法,有些東西就成了夢想。」p.224
讀的過程充滿困惑,如此理想化的創校動機以致生活、學習模式是否真能存在?在台灣,中學教育以升學為導向,而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在此前提下,智能教育幾乎是學校教育的全部。體育、美勞、音樂、家政等課程總是面對借課的命運,學生永遠活在考試的陰影下。成長的過程就是抗壓的過程,在體制化教學中,很多事情非黑即白,沒有更多的可能性。
全人中學的教育打破了一般對中學教育的認知,重視感官經驗及個人成長歷程中所面對的問題,教師以朋友的身分引導、陪伴每位學生走過青春期所面臨的困境。
閱讀過程就像看一部奇幻小說,從師生關係、登大山過程到師長處理學生過錯的方式等等,都在我的認知外,我好奇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未來的發展如何?
我曾有幸聽作者甘耀明述說書中的一個故事:阿凱不敢走夜路,耀明在路的這頭不斷與阿凱大聲說話,給他勇氣,讓阿凱試著一個人走回去。
我聽完後很感動,但不知道為何。
直到讀完書我才明白,那是有人陪著一同成長所帶來的感動。
回頭,省視自己的成長歷程,「經驗世界」在中學時期近乎呈停滯狀態,生活就像一枚陀螺,永遠在原地打轉—在學術科的夾層間旋轉。我偏好孤獨,生活面向總侷限在靜態活動,感官知覺封閉,只求智識的增長。
何謂冒險?我不知道。
我想這是台灣一般中學生的通病:封閉的感官世界導致心中有一處尚未開發的天地,而無法在學科上獲得成就的孩子容易對自己缺乏信心,導致日漸消沉。
全人中學的教育拋出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我以為最重要的議題是:自由與限制的界線(如同書中提及:自由與失控是一線之差)及青少年自我認同問題。
生活即經驗、經驗即學習,故生活即學習,誠如副標題,書中呈現出體制外的學習天空,學習是雙向且全方位的,除了知識,感官與經驗得學習更為珍貴, 因那是沒有人能取代的部分,是構成獨特個體最重要的一部分。

崇建的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im8008&category_id=1244922

1 comment:

double_s said...

移動的學校是很值得閱讀,可以激發思考,體會教育美學的好書。謝謝henco的分享,希望本班同學都有機會讀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