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25, 2006

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


Born into Brothels Posted by Picasa

安安在留言版上推薦大家看這部以印度小孩為背景的紀錄片「小小攝影家的異想世界」。
學期初我就想要看這部片子,卻還沒行動,謝謝安安提醒。有關這個片子的介紹,請點進去看看。

Sunday, April 23, 2006

五月天:感想與感謝

這學期「青少年心理學」上課已經進入第十周。下周因為學校研究所招生考試需要教室佈置考場被迫停課,等大家再回教室上課,又將是五月天了。 正如我期初所說,我們這個班級是一個「學習社群」,社群中每一個人對這個社群中的其他人都負有助長學習的責任。做為「任課」教師,我同時也是一個學習者。我期盼在課程中能夠助長大家的學習,也希望從各位的學習中學習。
青少年心理學的學科知識與研究論述十分豐富,在當前出版與網路發達的時代,資訊的取得管道多元,獲取知識訊息相較過去容易得多。因此,一門每周兩小時的學科課程最重要的並不在於「教」給大家多少知識和概念,更何況多元化發展的知識概念在不同的脈絡情境也各有其侷限性,需要更多的討論和辨證,而不是照單全收。我們希望經營的課程,重視個人真正「學」到的。所關心的是:學習者學習學科知識,如何能夠連結真實的生命經驗,產生深度理解,反思轉化進而形構自我的個人知識。因為惟有經過反思和轉化所建構的個人知識才是真正內化的知識,可以通透應用。
本學期以來每周上課,只要有同學願意回應分享,都讓人一再發現北藝大學生藝術人特有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課後的weblog書寫,同學將上課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結合理論知識和個人經驗情感,轉化成一篇篇具有觀點,饒有深意的文字。上課所探討的主題,透過同學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納入自己的經驗反思,耙梳整理,變成最珍貴的真實知識。Weblog的書寫和回應不但延伸了課堂學習的論題,加入更廣闊的思考面向,另一方面也把一些在教學現場,或因為時間,或因為遲疑,隱而未宣的意見和看法表達出來,彌補我們因為時間的限制而無法暢所欲言之苦惱。閱讀同學們的書寫和回應,成為我每周重要的學習活動。
本周我們開始進行分組報告,一共有九個主題由九個小組輪番上陣。第一個主題是青少年打工。報告的同學不解老師為什麼要我們讀這麼多美國青少年打工的研究資料(教科書的限制),在場的同學不解為什麼報告的同學只談美國的情況,台灣學生打工的情況有很多可談的呀!這兩個「不解」衝撞出一個嚴肅的課題:學科知識和研究論述的學習如何和脈絡、實務取得連結,應是分組作業的學習核心。本周兩個小組所帶來的課堂討論和課後書寫,讓我非常期待五月之後的7個分組報告,以及這些報告、討論和書寫可能激盪出來的火花。
學期過了大半,以上是本學期上課至今的一點感想。其實想說的是感謝。感謝大家一同努力,讓我們這個班級成為很值得期待的學習社群。

Friday, April 21, 2006

上課隨想曲

(首先,這個標題是我亂掰的。)
____我有好多話想說阿,但是說真的,上課直接發言對我來說還是很緊張的一件事,每次被老師點到,心跳馬上往上飆,還想拿表演藝術混飯吃阿?!(翻桌)好,讓我們談點正經吧(嚴肅貌),關於打工這個議題,同學們的發言激發我的大腦進行運轉...青少年利用課餘時間打工到底"好"還是"不好",老師說這是一個辨證問題,大家都發表了很多關於自己的見解或是出自於其他人的看法,其中牽涉了許多關於社會價值的討論,例如:打工容易變"壞"、打工會讓人更"成熟"、社會化。變"壞"真正指的是什麼事情?什麼意思?什麼現象?不再服從媽媽的指令?或是成績變差?"成熟"是什麼意思?使人更適應社會的運作?符合大家期望的"互利共生"?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個青少年打工的實例,嗯,我妹。
____我妹妹雖然今年芳齡十九,在我看來她還是完全像個孩子。這個事件是發生在她就讀高中的時候,我記得那時候家裡對她的經濟控管十分嚴格,總是認為她不足以被信任(花錢的態度or價值觀),媽媽每天給她的錢只夠吃中餐,可能還是用市場上最便宜的價錢去估算。所以那個時候,我妹妹就一直有出去打工的念頭,因為她想要買其他東西,既然家裡不給她金錢上的支持,那她就自己想辦法(很合理)。她找了一間離家裡很近的超商,店裡貼出來的公告是"應徵工讀生",那段時間家裡的人看她在假日的固定時間出門,很努力很認命幫忙搬東西、清潔店面、整理貨品,我們甚至一家人開車去看她,搬著一箱箱鮮奶在太陽底下叫賣。那時候我問她,"到底老闆決定要用你了嗎?"她說"老闆說最吃苦耐勞的人才會熬過去,得到這份工作。"於是我妹妹總是認為同一期去應徵的人一個一個放棄,她能夠留下來工作的機會就更大。有一天晚上,一家人一起吃飯,我們問她說"你老闆要用你了沒?都過了兩三個禮拜了耶!"她噤聲不語,過了一會兒才說"老闆說我不用去了。"大家都很驚訝,Why????"老闆說我不適合。"接著大家也沒有太大的反應,因為每個人都認為她不行的,懦弱、膽小的形象讓我們從一開始就嘲笑她說"哎呀,你才不會被錄取呢!"後來,爸爸問她"那老闆有給你車馬費嗎?"她說"沒有阿",這時候大家才意識到事情怪怪的,原來這一些工讀生是被徹底地利用了,老闆跟她們說這是"職前訓練"還有"淘汰制",利用青少年缺乏社會經驗,巧取豪奪壓榨勞力,後來我爸爸寫了一封存證信函寄給那家連鎖超商分店,副本寄到勞委會還有超商的台北總公司,控訴老闆這種惡劣行徑。過了三五天,我們接到台北總公司經理的電話,說明與致歉,還說"職前訓練"的界定很模糊拉,想要說他們也是讓一步等等,然後超商的老闆登門拜訪,帶著工讀金還有蛋捲(?!?!?!)態度跟之前我妹妹去問他薪水的態度完全是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唉,我相信那時候我妹妹跟我心裡一樣感覺到社會是多麼險惡啊......。
____在這個角度來說,這個經驗讓缺乏經驗的青少年更了解社會的多種機制,以及可能遇到的危機與手段,在這個點上而言,每個人的目的是"生存"。於是與"利於生存"不同方向的想法都是"不好的",我想這個例子,很容易把大家導向"不要太信任別人"這個焦點上去,但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價值是什麼?可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____然後隨想曲進行到"不平等v.s不同"這個議題上去,"不平等"是因為"不同"嗎?我認為如果要這樣說有點太過武斷、太情緒性的評斷了,我們所討論的"不平等",其實背後還有許多社會文化、價值觀等等背景的影響,現在我們處在發展後的工商業社會,於是我們所需要的生存條件也隨之改變;需要能夠專注、機械性反應的特質,或是需要更多力量的身體...等等,這些需求都與最初的"部落社會"或是"農業社會"不一樣,女性具有的特質與能力在現代"快速"的環境被忽略、漠視,累贅化了。另一方面來說,所謂的"不同"是學習性的?還是先天性的?這些現象是否導致學習性的行為產生?因為某種特質、條件利於"生存",於是整個社會、整個國家都往那個方向走了,我們小小的海島台灣,可能有更快的思想傳播速度,傳遞這樣的"速食文化"。
____隨想曲最後一段拉!我最近看了一本書--"第五位莎莉",是探討多重人格(精神分裂?!)的小說,裡面有某個觀點我想要跟大家分享:女主角在兒童時期、青少年時期等成長過程中,因為缺乏完整家庭的照顧與養護,在面臨許多困難的時候,她比一般人更容易受到傷害,但是人類本能會產生許多應變措施,於是她的方法就是分裂出另一個人格,像是分擔給別人那樣,這是一連串唯物論與唯心論的辯證與討論,也許可以讓我們想想很多事情還有其他面向,就像課堂上同學提了一份男生與女生大腦構造的比較圖,我們的大腦給我們什麼樣的影響?我們能夠改變的範圍在哪裡?阿哈,太無聊的時候想想這種問題也是很有趣的。:)

Friday, April 07, 2006

Real Women Have Curves


上個周末在HBO看到一部很喜歡的電影,”Real Women Have Curves"。
故事的主角是西班牙(墨西哥)裔的高中生安娜。安娜高中將畢業,面臨家人親情,生涯開展,異性關係與文化的衝擊。安娜的自我如何轉化,如何安放…,在這部電影中有相當精彩的描繪。在此我不再多說,以免壞了大家看電影的興緻。我已查出四月份HBO本片的重播時間:
April 11, (Tue.) 12:20 am
April 13, (Thur.) 10:45 pm
April 22, (Sat.) 06:00 pm
April 26, (Wed.) 02:30 pm
若時間允許建議大家都去看,我們再來分享心得。
不知道可否租到DVD,中文好像叫做:「曲線窈窕不是夢」(???)(中名譯名和電影內容不太搭,anyway).

Thursday, April 06, 2006

再現青少年


Posted by Picasa
清華大學宋文里教授的論文「再現青少年」,請直接點入閱讀
請搭配jovi貼的另一篇宋老師的文章閱讀,當可理解宋老師的觀點。
這是我們下周上課的討論題材。閱讀與思考之後,請將心得或回饋貼進來,可做為上課之前的熱身討論。
稍早的貼文因為無法直接點閱,所以重新貼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