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31, 2006

價值觀;道德?

我不太記得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認識"價值觀"這個名詞。
約略上應該是...開始意識到別人跟自己對於事情的看法、"重要性"有了偏歧的時候吧?!
面對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或是人生某些信念或是信仰,每個人會因為自己的成長背景、經驗還有來自家庭的觀念灌輸,而有太多太多的不一樣,所以我們的社會才具有可觀的多樣性。簡單來說,大家對於"外在or內在重要?"或是老問題"愛情or麵包"這一類的問題總是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因為分歧很大:)。
不過我想"價值觀"的發展也跟"自我意識"發展有很大的相關。人類就是因為"自我意識"而跟動物從此畫下楚河漢界,大約青少年時期我們發展出這個概念,意識到"自己",然後開始發展一切關於"自己"的概念與想法,從"求同"到"分道揚鑣"。課堂上我們討論過青少年重視同儕的意見,想要跟別人一樣,穿類似的衣服、鞋子,有一樣的口頭禪,一起唸書或是一起翹課(?!?!?!)只是要一份被認同的感覺;到個人思想更成熟更完全之後,會開始追求更高的信念或是目標,這個時候是不可能跟所有的人一樣的,因為人的個性不同、偏好不同,深植於血液中的先天及後天影響逐漸展現,於是認清楚某個現實狀況之後,我們會揚棄"求同"所產生的各種退讓與壓抑,然後發展更完熟的"價值觀",重視自己所想要的:理想、偏好的生活...進而成為自己希望成為的人,這是多麼長的發展阿...。
至於"道德",本來就不是一個確定具有某個意義或是規範的名詞,而是變動的、無時無刻改變、達成短期共識的,我們聽到這個名詞其實並不清楚確定的界線是什麼吧?只是在某個時空之下,一個聚落或是一個社會經歷了特定一段時間的共同生活經驗所得到的某個模糊印象,例如"不可以偷東西"、"不可以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侵犯他的<領地>"(身體、房子、所有物...等)、"不可以說謊"、"不可以在背後說壞話"...這樣子的概念。
以下是我自己的看法,提出來分享:
我們所認為的對與錯,其實是"適不適合"。就像在馬路上法律規定不可以闖紅燈,那是因為現在的文明發展讓我們需要所謂的"安定""平和",人人都企盼太平盛世,可是我們遇到的衝突點也很多,例如人口爆炸、環境污染、青少年抗壓性普遍低落、戰爭.....這都是和平過度蓄養人類的進化弱點導致的結果,因為資源有限。可是我們當初並沒有遠見看到這一點,醫藥進步是對的嗎?我們制定法律是對的嗎?所有的決定都不是全然的正確或是全然的不會出錯,世界是變動的,萬物是變動的,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因時因地制宜,回歸我獨斷的觀點: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偶爾換個角度想,可以讓世界更寬闊,生命有更多可能。

Thursday, March 30, 2006

淡淡的三月天

三月的台灣,有玫瑰花嗎?

Monday, March 27, 2006


an invitation Posted by Picasa

這個訊息是在「青少年資訊站」上面看到的:
你也許去過紐約、巴黎、京都數十趟,卻沒到過南投埔里或台東石梯枰。在台灣,有許多學生每年寒暑假輪流到美國、英國、澳洲去遊學,但是他們卻不認識城市邊的那座山,也沒涉過住家附近那條溪流。
找到自我的第一步,必須從你腳底下踩著的那一塊土地開始。黃武雄教授,小野和徐仁修提出了這個「千里步道環台灣」的構想,提醒大家,認識台灣可以從行走台灣,找出可以連結台灣一圏的步道開始。
這是個有趣的邀請,我相信,這一個簡單的參與,可能帶來很不一樣的心情,發酵出很多的意義。

Friday, March 17, 2006

驚人的創意

這個網誌是一個高中(高職?)女學生的日記...
非常非常驚人的創意。
http://love.youthwant.com.tw/4/book_list5.php?Page=1&stud_id=200233884

(抱歉我不會縮網址..Orz)

以下是我看完笑到肚子痛的一篇,歡迎大家進入高中生的世界...
不用數據、不用分析、不要把他們當作"研究對象"...
用心。

http://love.youthwant.com.tw/4/book_read6.php?stud_id=200233884&b_id=85&p=101&ftype=5

「H2O酷哥酷妹的窩」


Dr. King & H2O Posted by Picasa

「H2O酷哥酷妹的窩」是由一位精神科醫生和朋友一起設立的網站,提供有關青少年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資訊。上面這個頁面說明這個網站的源起,可以直接點進去看,或者,從Link連結進去。

五點半的思緒

(這幾天我都在早上五點之前醒來)(以下的胡言亂語請大家包涵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危險心靈"(by 侯文詠)這本書?封面就寫著「成長是不是意味著一連串的失去?」我覺得這本書有個很好的觀點,因為他從青少年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大人"的角度去檢視青少年的行為或是各種反應,而且故事性的敘述點出一個很好的觀念:所有的表象行為都有背後因素,其實都是當下時空中唯一的選擇。我不喜歡用"偏差"來描述某種抗拒"社會化"的行為。
今天上課的時候我其實有點不專心,腦中跑過非常多的問題,不斷的懷疑教育的出發點,還有背後的目的。看來是經驗的傳承,可是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倒認為教育是某個形式上的鉗制,思想的鉗制、價值觀的鉗制、最直接是行為的鉗制。
跟大家分享我高中的時候一次跟爸爸吵架的經驗。我爸爸是一個很保守的人,我家裡也是。一次在飯桌上,他可能是心情不好,不斷地數落家裡每個人的缺點,媽媽愛亂買東西、我不把衛生紙馬上拿去丟、妹妹每天像遊魂晃來晃去都不認真...等等,以往我們都是默默忍受爸爸的發脾氣的時候,可是那一天我不知道哪來的勇氣,突然爆出一句"你還不是每天都在抽菸!"這下子非同小可了...爸爸一開始被我嚇到,然後對我大吼"你不滿意我就去當別人的女兒啊!"然後我碗筷一摔,就哭著跑上樓。
這個經驗對於當時的我是很大的震撼,可是很多年之後,其實我可以看見背後的問題了。台灣社會的父母多半對孩子坄注非常大的關心以及支持,包括支持孩子一路唸到大學研究所博士班等等,他們認為這是父母該作的,應該要對孩子付出全部,包括自己的人生。可是這個想法不免會導出另一些偏頗的觀點,孩子必須要全部接受父母的想法、觀念,那時候我的爸爸說"對我不滿意那你去當別人的女兒",他不能接受我挑戰他的教訓這個行為,可是有太多時空的改變夾在這兩代之間,有時候父母並不能了解"孩子是怎麼了?"漸漸覺得"你好奇怪""你不聽話了"從此親親抱抱變成針鋒相對,每天說不到五句話,有四句是在吵架。這應該就是有個青少年的家庭平日的生態。
終於有一天我們也不是青少年了。我們用自己的經驗去接觸更年輕的人,是不是也要想想這個部分?
另外,今天老師問我,我的家庭裡,爸爸一樣會在浴室把全部衣服穿好再出來,那我對男生的接觸還有了解從哪裡來?我記得以前妹妹在家裡洗澡,因為怕一個人單獨在浴室,所以不敢關上門,可是媽媽卻說"你這不要臉的",或是家裡女生生理期來,媽媽都會嚴格要求我們要把衛生棉包好,還要再外面包三層衛生紙才看不出來...如果沒有照作,媽媽就會說"萬一你爸爸看到怎麼辦?""真的很不要臉!""妳的髒東西真的很噁心!"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在一樣的環境下長大,我記得有一次去同學家,她跟我說她月經第一次來的時候,全家出去慶祝,我聽得目瞪口呆。老師,課堂上我沒有好好回答你,我是很想告訴你我第一次跟男朋友有比較親密的接觸的時候,受到多麼大的驚嚇。
2006二月份的國家地理雜誌把"愛情"整個過程所有生理成分腦神經的變化清清楚楚解析出來,想要試著探討愛情的真相,包括"性"的需要背後原因,我們為什麼需要另一個人陪伴?異性的魅力從哪裡來?推薦大家可以去找這篇文章來看看。
入睡之前跟清晨,是自己真的感覺活著的時間。

Thursday, March 16, 2006

圖片來源:小琪的肚子
課後的分享與回饋

lulu的課後心得十分精彩。她說得好:「學生是我的老師,是我學習的動力。」我深有同感。各位都是我的老師,希望大家在課堂之後勇於上來分享心得。或者,可以回應別人張貼的意見。

Monday, March 06, 2006

「水男孩」裡的青少年 Posted by Picasa

看完了「水男孩」,你覺得:
1.「水男孩」裡的青少年,他們參加游泳社的原因是什麼? 2. 從「水男孩」的故事中,你看到那些人物(或內容)可以用來說明有關青少年時期的發展:生理與性別、認知、道德、自我與認同、情緒….的發展。 3.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在各種關係中發展。從「水男孩」的故事中,你看到了那些關係構成這些青少年的生活。 4.「水男孩」的故事結尾,這些青少年,有那些改變?你認為這些改變的因素是什麼? 5.「水男孩」的故事中,你對那一個青少年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為什麼? 6.「水男孩」中每一個青少年都發現自己與別人不同的優點,他們是怎樣發現的? 7. 你認為「水男孩」的故事中,水族館的老闆為這些青少年做了些什麼? 8. 電影中出現的成年人,他們對這些青少年做了些什麼?
為什麼要修習「青少年心理學」?
「青少年心理學」課程的內涵是什麼?
「青少年心理學」是幫助我們了解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狀態的課程。「青少年心理學」以發展心理學為基礎。發展心理學是以科學的理論了解個體在生理、認知、語言、人格、社會與人際關係等向度上發展之現象的學問,其所採取的是全人生(由出生到死亡)的觀點。青少年心理學則將現象的描述與理論的推演聚焦於青少年的階段。
青少年時期的行為表現並不是憑空發生,是透過其天生的特質和後天的教養,是先天和環境互動發展而成的結果,與成長的經驗有密切的關係。青少年時期是個體內在與外在環境同時產生巨大轉化的轉變期(transitional period),這段期間個體在生理,認知,性別,自我,生涯等等,都有新的成長,相對的,家庭,同儕,學校和社會文化也對青少年有新的對待與期望。因此,探討「青少年心理學」需要對人類的生理,認知,社會等面向的發展歷程先有基本的認識,並且瞭解各種解釋個體發展機制的理論,進而加入社會脈絡面向,理解青少年,幫助青少年。